以教育生态理论引领教科研管理的实践研究
来源:杭州市朝晖幼教集团 作者:黄晓岚
一、研究目的
1、教育生态的意义
“教育生态化”实质是教育与教师生存的生态教育环境的结合呈现一体化发展,包含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这种调节、改进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影响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构建真正安全、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教育生态与实际工作结合
教育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又超过自身调节范围时,就会出现失衡现象。作为教育生态下的管理,目的非常明确:出现失衡,不是去消除冲突、失衡和矛盾,而是通过措施、办法,控制冲突、失衡和矛盾于一定的范围与强度内;还包括借助冲突、失衡和矛盾,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进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碰到的“失衡”是在教科研管理中论文上缴的“供”“需”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以教育生态理论为引领,凭借实践摸索研究,大胆尝试、创新,经历了两次“失衡”后,集团才有科学有效的措施,寻求平衡,获得真正的突破和发展,成为下城区具有一定特色的品牌校园。
二、研究过程及策略
1、过程一“失衡”:教科研成果供<需
幼儿园老师懂得护理孩子、教育孩子、与家长沟通,但是在98年问老师,怎么写课题、论文?相信很多老师都会给否定答案。
回溯98年,幼儿园连同园长在内共17名教师,大部分教师中专学历,大专学历2名;个别教师刚开始参加大专学历培训。
当时一布置教科研工作,大家会简单地理解为:这是幼儿园工作、领导工作,对教育一线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没有实际用处。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不止一个、两个,这是当时大多数教师的普遍想法。在面对众多矛盾时,即使是主管领导,面对教科研工作也是面露难色,更多的是通过仅有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工作积累的经验完成任务,甚至有时直接放弃评审机会。
【分析】: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由客观条件决定。不论从幼儿园,还是教师出发,都存在各自的难处。幼儿园缺乏专业引领、经验指导、交流学习;教师也客观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撰写课题、论文教师们既缺乏科研理论知识(中师课程是没有教育科研课),也没有实际撰写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科研呈现出的始终是一种“供<需”的局面。当市区课题、论文参评名额摆在面前时,不能足额上交。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呈现出被动、被动、再被动的局面。
【具体策略】:
要扭转教科研工作中的供需矛盾,首当其冲要培养的就是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实际撰写能力。
(1)加大高学历教师的能源输入及继续教育培训
幼儿园逐渐重视教科研工作。一方面加大前学历能源输入;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后学历进修,到2008年,幼儿园在职教师共51名,本科学历占74.5%,专科学历占25.5%。除此外,还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如《幼儿园纲要指导学习培训》《教科研工作的培训》等。
(2)转变在职教师教科研观念
尝试转变在职教师教科研观念,加强宣传,把教科研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在学期考核相关项目中,适当与教科研成果挂起钩。
(3)缩小教师间撰写能力的距离。
专门邀请了当时的教科研负责人沈美华及研究员曹纺平老师来园,讲解教科研以及撰写课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教科研并不陌生、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2、过程二“再次失衡”:教科研成果 供>需 供≠需
通过不断调整,采取有效策略,从实际工作、教师层改变教科研“供<需”的局面。随着高学历教师增加,教科研意识转变,大家开始把它摆在工作之首,幼儿园课题、论文数量都出现了逐渐上升趋势,教师撰写能力也获得相应提高。教科研供与需在一定程度与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平衡,慢慢地,我们发现教科研工作又出现了一种失衡现象,就是“供>需,供≠需”。
教育教学论文实际数量与参评名额分布不均。
当时时常有教师交论文,但送评名额却只有2-3个,怎么办?老师热情很高,参加一次没有送评机会,再参加;参加第二次又没有送评机会,再参加;直到第三次,还没有送评机会,怎么办?更多的是去争取参评名额,让老师的研究成果得到最大价值体现。
凭借争取来的参评名额最终却没有获奖
对于争取到名额,让老师多一次参评机会,我们是很高兴的。但问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有一次,我们在已有名额基础上为教师们又争取了一个机会,共送了3篇论文参加区评选,最后却只有一位教师获奖。我们开始反思……
【分析】:
在这次失衡中,生态学的累加效应(整体效应)原理①带来巨大、明显变化,但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缺少名额,我们去争取;但为什么争取了名额,最终没有获奖呢?如果第一次“失衡”,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意识、热情;面对再次“失衡”,我们就开展认真思考教科研是否需要“生命机制”的问题了,即建立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机制与教科研内涵。通过相应配套机制让更多教师得到教科研评选机会,让推选更公平;其次,把关注焦点转移到教科研本身,关注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层次以及文章实际质量。
【具体策略】:
1、有序开展教科研工作“自转”
要让教科研工作真正有序,不能从“需”来备“供”。幼儿园开始参评前,就要作好充分准备。建立论文库,收集成熟教科研成果,从最基层开展评选,就论文内容分门别类做好修改与完善,随时准备及时、准确地给予“供应”。
2、围绕省市区参评活动,有机结合进行“公转”
面对省市区专项评审活动,幼儿园有机结合已有教科研成果,适时、适度的进行“公转”,让幼儿园教科研成果真正展现时效性与实用性。
3、提倡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研究。
在第二次失衡后,我们不单单就问题本身单一采取措施,同时也真正就质量展开讨论与研究。教师在展开课题研究时,可以单个独立研究,也可以相互合作(以教研组、园区或者集团)展开实践与研究。
三、研究成效
1、幼儿园成效
在两次失衡中,幼儿园先后遇到一系列问题。不论是幼儿园问题,还是教师困难,抑或是教科研成果本身的问题,幼儿园都顺利解决了矛盾。失衡虽然得到平衡,但我们不敢说以后就不会有再次失衡现象出现,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就能平衡发展了。因为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会随时出现。“失衡”只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缓解,表现为暂时地相对平衡。
从2005年开始,幼儿园先后有17项课题被列为立项课题,其中《以学习型校园为载体,构建绿色德育模式》被列为省级立项课题,《以地域文化构建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传统节日教育的实践研究》、《构建幼儿园安全教育体系,探索健康教育新策略》等5项课题被列为市级立项课题,12项课题为区级重点、规划以及新课程改革专项课题,幼儿园论文的获奖数量也是逐年增加,从2005年到2008年,幼儿园先后有将近100多项教科研成果被列为省市区一、二、三等奖。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被大家所重视,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努力,3位教师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5位教师被评为区教坛新秀,朝晖幼教集团被评为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区园本教研优秀幼儿园、两位教师被评为区教科研之星。
2、管理的成效
(1)在失衡中——求发展
幼儿园面对每一次失衡,没有盲目不知所措,积极应对,从实际条件出发,客观分析,采取有效策略,寻找科学、合理方法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教科研水平,缓解失衡现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幼儿园在失衡中获得真正拓展。
2、在失衡中——找突破
在不断的发展中,幼儿园不仅解决不同阶段的失衡,有步骤地开展生态规划,获得原本性突破。在失衡中,也遵循教科研发展规律,制定相应机制与制度,使第二次失衡很快得到相对平衡,让教科研获得生生不息发展。真正展现了教育生态理论下,教科研工作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失衡中——强服务
幼儿园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着眼点始终围绕教师。不论是转变观念,还是关注教科研内在与建立教科研生命机制,一切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师服务,帮助教师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真正感受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强化教科研管理服务功能,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为教师服务,建设一个生态化的新型幼儿园。
注释:①累加效应(整体效应):过去或现在的某一工程或行为将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即使这种工程或行为是单个的或是微不足道的,一定时期后,也会产生明显的、巨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