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010-89229080
实训就业
咨询电话 010-89229080
在线咨询
预报名在线申请
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发布时间:2017-07-27   来源:科德学院

   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再加上这两年的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使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使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如何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面对 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一)焦虑心理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职业选择,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①职业期望过高,只求好单位;

  ②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

  ③心存侥幸,幻想不付出努力而获得称心的工作; ④为即将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

  不少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困惑、恐慌等,这是典型的焦虑心理。

  (二)失落心理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总会诱发挫败感,失落感。

  (三)矛盾心理

  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意承担风险。 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

  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

  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

  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

  (四)嫉妒心理

  择业中的嫉妒心理使得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择业中的嫉妒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

  (五)攀比心理

  有的同学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以至于形成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壁。

  (六)从众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潮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 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从众行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意识。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七)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对自己缺乏自信。部分大学生由于屡屡受挫,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做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面试时更是紧张得言行拘谨、词不达意;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较冷门或学业不够优秀,毕业时勇气不足,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缩手缩脚、言行拘谨,甚至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不敢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错失良机。

  (八)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表现在自我评价太高,择业条件苛刻。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甚至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豪情万丈,但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

  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个体原因

  1人格缺陷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阶段,这常常会使青年处于幼稚性与成熟性、依赖性与独立性、情绪性与理智性、盲目性与自觉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因此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诱发因素的影响,引发心理问题。在求职就业阶段,学生更是直接面临着从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从学生向职业人等环境和角色上的重要转变,如果个体原有的心理行为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调整,诸多心理问题便会随之产生。

  2 自我就业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和外部环境是学生自我认知形成的两个必要的信息来源。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既有外显方面的,也有内隐方面的偏差。如,有研究者研究了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发现传统思想对大学生中的职业评价仍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更高,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则更消极。此外,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量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仍觉得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专业类职业,而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3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发生着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表明,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 保健”因素(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等物质利益保障有关的因素)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且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

  4 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指“ 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是一种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更稳定;并且,所有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会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

  (二) 外部原因

  1 就业压力增加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应激源。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引发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总量矛盾;另一方面,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大学生就业因而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2 外部期望带来的压力

  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舆论和家长还是以“精英”的眼光来看待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就应该从事所谓的“好工作”;另一方面,人们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还存在偏见。社会舆论和家庭的这些期望会影响学生的期望和就业选择,并使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3 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联系中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个重要的应激事件,需要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学生最主要的几个潜在支持系统来看,由于很多学生是远离家乡读书,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减少;学校的日常管理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业等问题,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同学之间也可能因为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和防御心理而在深层次问题上交流不多;而学校的职业咨询、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或者因容量有限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需求,或者因为学生的偏见而不愿意求助。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使得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从而加剧心理和情绪困扰。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调适的方法

  (一)自身调适

  1.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形势

  即使今年的就业形势有所改观,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还是很严峻。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

  2.自觉地有意识地适应社会

  在新的环境中,要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要尽快了解环境,进入角色。

  要适应环境与创造环境相结合,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远离传销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切记远离传销组织。

  4.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去西部和基层就业

  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要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勇于去西部和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

  5.主动捕捉机遇

  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6.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坦然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7.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8.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尽快消除陌生感,促进熟悉新的环境。 保持有个良好的工作心态与生活心态。 有利于增进集体团结合作。

  9.勇于创业,寻求多途径就业

  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

  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 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

  (二)外部环境调适

  学校应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主要责任。

  1.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以预防为主,就业心理辅导应从入学阶段就开始,坚持不断地加强此项工作,让学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在学校设立职业咨询、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及辅导人员,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积累其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知识讲座、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团体性教育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还应注重个体化、个性化。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追踪,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地指导。

  2.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并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就业更趋于理性、成熟。

  3.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技巧指导开展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开展多种形势的活动,如模拟面试等,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且最为实用的面试技巧。提高学生求职应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4.以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专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