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分
有的家长又认为应该立下规矩让孩子去遵守,事事都管,告诉孩子你应该做或者那样做。
孩子他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少规则,或是在规则中缺少了自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行不通的。我们更倾向于在家庭教育中把“自由和规则 ”同时给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有爱和规矩的充分融合。
为什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平衡自由和规则呢?平衡的自由和规则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首先,父母要明白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自由”不是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存在于孩子的内在,“自由”是因为孩子内在的动机被激发而去做出的选择。那么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自由”是什么呢?我们能给孩子的是当他在面临一个事件或者情形的时候,我们允许他有一个空间和机会去自己体验、练习和选择。
例:孩子为什么喜欢扔东西?其实他是在体验不同的东西扔在地上会怎样,比如有不同的声音,还有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扔又会怎么样。0—3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候,通过扔东西,大脑在建构自己的神经元系统,形成神经网络。
给予“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保护
很多时候,当我们给孩子的自由过了头的时候,孩子会变得任性、肆意妄为、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愿意遵守规则,很难融入到团体中。
例:曾经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有一天有一位家长来参观教室,她来到一个小男孩的身边问:“你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男孩回答:“哦,不,我们不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很乐意去做那些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
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保护和限制,让孩子在我们提供的几个选项里面进行选择。当我们提供选择给孩子的时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具有不同的技能,我们要去看孩子目前的技能在哪一个阶段,我们要有弹性地来为孩子进行规则的设计和调整。 自由是每个生命具有的特质,孩子必须借助自由的环境表现他内在天赋的本能,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自我。但自由绝对不是无序杂乱的,它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规则对于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护。
选择没有对错,不同的选择只是带来不同结果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总是想要其他人来帮他做一个选择,某种意义上说在他童年的时候,很少有选择的经验,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已经决定好的,他只能接受。其实选择是没有对错的,不同的选择只是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已。想要讨好孩子的父母,和生气的父母都是在意图控制孩子。生气的人是公然地追求外在力量,而企图讨好则是暗地里追求它,只是操纵的方式不同。如果父母是控制者,孩子就会成为服从者或者叛逆者。当父母常常愤怒,孩子就会专注于如何避免父母的愤怒。
一个讨好父母的孩子会不断想要看别人的感受如何,这样他才知道如何跟他们相处。他不认为别人的请求和交流是真的,他努力去猜想他们真正在说和要求的是什么。如果别人不开心,他会努力让那个人开心起来,这样他才更安全。如果别人感到不愉快,他就会害怕,他必须小心他是如何说话和行为以避免被他人指责、羞辱、或者拒绝,他时时刻刻都对别人保持着警戒。
一个对父母叛逆的孩子总是在反抗、拒绝、说“不”,因为这样他才可以保护自己,其实他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是非常痛苦的,对任何人都无法信任。虽然讨好和叛逆表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但本质的核心是一样,他们都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一个需要去讨好的孩子会学习让自己不拥有任何意见,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他必须首先听到别人的意见以避免触怒他人。
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了“自由和规则”的父母会自然地和孩子创造出和谐、合作、分享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意志力的发展是他生命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意志力? 就是制定“规则”提供“自由的选择”,提供足够的经验,让孩子感觉他的决定是否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
事实上,天赋不需要寻找,它一直都在。真正的问题是,他们迷失了,他们没有意志力去专注在自己所做的工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面。意志力要能够真正产生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这个孩子六岁、七岁了,他就有意志力了。而是他在不断练习的过程当中,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能力,意志力是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是为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